8 分钟阅读

前段时间翻译了个有趣的东西,这里就谈谈自己比较喜欢的「翻译」风格。做翻译的都知道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如果把翻译(Translate)过程看成一个从原文到译文的一个映射

\[\text{译文}=T(\text{原文})\]

那么

  • 「达」和「雅」都只涉及译文,要求译文本身(在目的语言中)做到通顺和优雅
  • 「信」则同时涉及了原文和译文,要求译文能够“忠于”原文。这事实上就对翻译 \(T\) 这个「映射」提出了一些要求,这篇博文主要就谈下这点

做数学的立刻就能意识到需要去定义何为“忠于”原文。我的理论就是翻译过程 \(T\) 需要尽量传递相同的信息,即原文和译文在各自的环境下,给予读者的信息量是相同的。如果原/译文的「信息量」可以记作 \(I(\text{原/译文})\) ,那么「信」这个原则就需要

\[I(\text{译文})=I\bigl(T(\text{原文})\bigr)=I(\text{原文})\implies I\circ T=I\]

即信息量在翻译过程下是一个不变量。

前面说得比较抽象,而且「信息量」这个概念本身也是另外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是没有具体地去定义何为“忠于”原文。下面就要用到语言学中的一些概念,可以稍微参考下之前写的一篇博文:这不是一个烟斗与同构的破裂

一个语言学概念(比如一段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其信息量由两个平行的概念组成:

  1. 一个是 signifiant,这里可以理解成其「形式」。书写方式、风格、语法结构都是形式的一部分。对于一封同样内容的感谢信,手写的和打印份量就不一样(手写的太重了……),用楷体就比用宋体看上去更像政府公文一样,竖排排版就比横排排版更俏皮一点(对于大陆来说),用繁体就感觉比简体更正式更回归经典一点(?)。可以看到「形式」上的区别也传递了不同的信息量。
  2. 另外一个是 signifié,可以理解成其「意义」,即抛去其表现形式之后所传递的意思。需要说的是「意义」和这个意义概念实际的「指代物」 référent 是不同的。“每天照亮地球的恒星”和“每天照亮月球的恒星”所指的都是太阳,但通常前者大家都知道,后者有些人就不清楚了,所传递的信息量就不同。同样,「意义」的传递也取决于信息的受众。对于不熟悉上海的人来说,“住在类似于静安寺的地方”就没有任何意义,你得说”反正住在个很繁华的市中心“。

下面来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传递相同的信息量。

授精仪式

首先要说我看的“侍女的故事”的翻译质量(好像是人人?)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为了找这几个例子还是花了点经历,可能还有点咬文嚼字、吹毛求疵,还请谅解。

这个剧的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了这个翻译。

感觉还很奇怪,不过大致还是能往那个方向去想,当然看到后面才完全理解。相比原文「the Ceremony」,这里的译文「授精仪式」我觉得就传递了过多的信息量。

对于第一次看此剧的人来说,原文的大写 Ceremony 只是说明这不是普通的、一般的仪式,但译文则直接“翻译了”这个仪式,告诉你这是个怎么样的不一般的仪式,尽管具体内容是什么还是得之后才能知道。可能是意外可能是有意的,「授精仪式」这个翻译本身很好地理解了这个仪式,因为用的是「授」而不是「受」,理由就不用说了吧。尽管如此,原文 the Ceremony 只对观众开启了一道悬念,但译文「授精仪式」则开启了一道稍微更具体一点的悬念,显然是看过之后才能做出的翻译。在这一点上就没有很好的做到「信」,因为原文并没有具体描述这个「仪式」的特别之处,只是用大写的 signifiant 形式上地告诉你它很特殊。所以可能就简单地用引号“仪式”或者「仪式」来翻译比较好。

事实上很多翻译都会有过分传递信息量的趋势,当然主要原因是译者太敬业了,努力把原文「背后」的意思的也直接告诉你,有点贬低观众的意思。当然这一点下面会再提到,关键在于原文本身和译者对于译文受众的估计,这里先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原文只是说三小时后会再过来拿「更多」的东西,译文则直接告诉你那更多的东西就是她的奶。当然结合上文原文的观众也能马上反应过来是更多的奶,但和上面的「授精仪式」一样,还是传递了更多的信息量。

  1. 直白的译文就做不到原文这样稍微隐晦地说带给观众的思考量;

  2. 更关键的,可以发现这两个例子中,原文都用普通名词来「隐式」implicit 地来指代很专指的东西。这一点事实上也很好地用侧面体现这个剧的主旨,那帮人(比如这个嚒嚒)都用那么隐晦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含蓄,也可以说就带有一点虚伪。所以这个嚒嚒只会对女主用大家都明白但故意不说出来的表达方式

    哦,今天我们有「仪式」。

    而不会用下面那么「显示」explicit、不带廉耻的表达方式

    哦,今天我们有「授精仪式」。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翻译不是把「译者所理解的」传递给别人,而只是把「作者想传递」的用另外一种语言传递给别人

霸王别姬

下面看看这段原文

Séances ciné à l’envie, Into the Wild devient 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Nicolas, c’est mon mentor, D’autres anecdotes encore et encore.

Homme de caractère, Tu n’es pas Picard sans être fier, Parisien depuis longtemps, La capitale est ton élément.

Homme de convictions, Il n’est pas rare que tu montes au front, Débats idéologiques à toute heure, Sur Facebook tu partages tes humeurs.

可以发现这三段法语有诗歌的形式,每段的前后两句都有押韵,所以当时我翻译地很痛苦,因为特地都用七言(绝)句(一点都不「绝」应该,我不是中文高手,就算能勉强做到「达」,但肯定做不到「雅」)的方式来体现形式上相同的信息量。

电影院里不停歇、 霸王别姬接色戒\(^*\)、 良师益友乃小尼、 趣闻轶事出书籍。

噢君乃个性之人、 自豪的北方\(^*\)之魂、 多年生活在巴黎、 如鱼得水在此立。

噢君乃信念之人、 第一线战斗之魂、 观念辩论你常练、 情绪贴上朋友圈\(^*\)。

形式 signifiant 重要还是内容 signifié 重要

我认为原文中的押韵,不可避免地有时候会有刻意押韵的地方,也就是故意让内容往形式上去凑。比如

Débats idéologiques à toute heure

我就没有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每天」(当然不可能是每个小时!)都有观念辩论,而是用了感觉上稍微不是那么频繁的「经常」。由于这里因为诗歌押韵的形式稍微更重要一点,所以这个小小的意义衰减没有很大影响。

还可以发现最后两段的第一句都是

Homme de …

这个形式,这一点在译文中也有体现。尽管多了原文中没有的感叹「哦」字,但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忠实原文地体现了作者想传递的风格。当然如果中文更好一点能把这个「哦」字去掉是最好的了。

如何传递相同的信息量

译文中三处标有\(^*\)的地方,事实上我都用脚注1的方式写明原文具体是什么。第一段的前两句,意义是想说曾经发生过一次看了很多场电影的经历。从后文来看,具体看了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后面没有再根据看了什么来展开。尽管我相信原文不是瞎编地随便找了两个电影,而是他们真的看了至少这两个电影,但我还是用 GEB 中译版中所采取的「移译」的方式2,选了两个名气可相比较的中文电影。

后面两个星号的地方,把法国 Picardie 地方的人翻译成了「北方人」,把 Facebook 翻译成了「朋友圈」。

  1. 前者完全对信息量进行简化,完全只是把 picard 的一个属性(在法国北方)翻译出来。我之所以这么翻译参考下面。

  2. 后者也是有点移译的意思。但要知道的是,移译用的好不好,还要看你对受众的理解。如果受众都在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知道 Picard 和 Facebook,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去移译,因为这样传递了比原文要少的信息量。之所以要用移译,是因为看我这个译文的关键受众是对法国不是特别熟悉的的人,直译完全传递不了任何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义,那么移译就可以用受众的文化环境下的概念去代替原文的概念。

移译就是「similitudes dans la diversité」最好的例子。

  1. 这个叫脚注 

  2. 比如美式英语的「没有气的汽水」翻译成「没放辣的川菜」 

留下评论